中秋佳节,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节日的热闹气氛弥漫开来。赤石综合市场人来人往,前来选购中秋月饼的居民络绎不绝;村里各家各户煎起了芋头、做起了赤石特色小吃;还有村民驱车前往新联村一带的柚子果园,亲手挑选“秋天的第一个蜜柚”......街坊邻里的市井气、烟火气逐渐浓厚。
清晨,炉火蒸腾,赤石镇新城村在袅袅炊烟中苏醒。
吴清琴家的蒸笼一个早上就没有停过。她把刚出锅的米浆混着糖米粉放进垫有白布的蒸笼里,中火蒸熟后,松粿嵌在四根木条中间,再用勺子把糖米粉舀进中间空着的方形模里,再将糕体切成小方块,一笼松粿便制成了。
烟雾缭绕中,吴清琴将蒸好的松粿一盒盒打包起来,准备带到镇上售卖。她告诉记者,松粿在赤石镇一带是在中秋的应节美食,松粿的“松”,有轻松之意,寓意中秋节团圆夜“一家人都能轻松欢喜”。当地村民称,“松粿松香棉糯,又不沾牙,吃完饮上三杯茶下肚最佳,是百吃不厌的特色小吃。”
吴清琴介绍,做松粿的原料是村民们最容易获取的食材,价格便宜,过节时每家每户就以做松粿来代替做月饼。久而久之,吃松粿就变成了当地的一项中秋习俗。
傍晚,记者来到赤石镇综合市场的时候,李桂枝正准备收摊回家。托盘上的各式粿品已经卖得所剩无几,她指着肉糕、纸牌糕等特色小吃,向记者介绍道:肉糕比较香,老人们爱吃,纸牌糕味道清甜,一般切成片状,像小时候玩的纸牌一样,镇上的小孩子都偏爱这一口味道。
“肉糕、纸牌糕都属于习俗糕饼类,具有时令性,所以我们一般只做中秋节前的这半个月生意。”李桂枝说,“住在社区附近的老人家都认可我们家的口味,每年都会买些糕品备着过节。一些在外地打拼定居的乡亲,很想念这一口记忆中的味道,会托我们邮寄过去。”
李桂枝的女儿最近下班后常帮着她打下手,妈妈亲手做的肉糕和纸牌糕,是她从小吃到大的风味。她也会把这些糕饼小吃赠予单位的同事,为他们的中秋节增添一抹甜意。
秋收佳果季,中秋“柚”团圆
9月开始,赤石镇厦围村的梁家果园忙得热火朝天。梁丽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回乡帮家人打理果园。她在视频号上记录了佳果丰收的喜悦——柚子挂满枝头,果农们摘蜜柚的忙碌身影映现其中;掰开柚子,一瓣瓣晶莹多汁的红色果肉显露出来,令人垂涎。
据《赤石镇志》记载,厦围村是赤石镇最早大面积种植蜜柚的村。1989年,厦围村蜜柚场创办,面积约30亩,种苗从福建引进,名日福建官溪蜜柚。后来,厦围村六户农民联合向镇财政所承包种植蜜柚,1991年开始挂果约1200个,挂果最多的一株达58个,最大一个有近2.5干克,厦围村蜜柚也得以闻名远近。
中秋节的应景美食,除了特色小吃之外就当数赤石蜜柚了。
柚子外形偏圆,象征团圆之意;柚与佑谐音,代表护佑的美好意愿;柚子谐音游子,中秋是团圆节,寓意着游子回家团圆。
梁丽说,中秋节吃柚子是传统习俗,蕴意吉祥,“今年一家人会在果园里赏月、吃柚子,欢庆佳节之余,也讨了个好彩头。”
在“晒谷町”里吃着佳果饼食,赏月谈天
《赤石镇志》描绘了此前赤石镇过中秋的烟火气,“是日,各家户煎芋头、吃月饼、拜月娘赏月。”
拜月娘,是粤东地区特有的中秋习俗。中秋夜皓月初升,村民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桌上摆满了佳果和饼食。家人闲笑庭前,吃糕饼,喝功夫茶,赏月谈天,心旷神怡。
新里村的刘水清今年依然是跟儿子和孙子孙女们一块团圆。往年,他们会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桌椅,摆上水果和月饼,乘凉赏月。他告诉记者,中秋夜里村民们会在家门口或者村庄附近晒谷町赏月、“拜月娘”,这是村内保留至今的一个习俗。
晒谷町是每个村庄前面一块平时用来晒稻谷的地方,节假日用来举行村里的各种文体活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水清说:“对中秋节的期待,就是希望那天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与外出务工的儿子欢聚一堂,还要跟孙子孙女们一起吃月饼,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
图/彭沐媗(区融媒体中心实习生)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