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 1”区,自揭牌成立以来,不断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努力擘画未来,正一步步将蓝图变为现实。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深圳新闻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深汕合作区的“数字化”发展。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揭牌,深汕合作区正式成为深圳第“10 1”区,从此开启了以“飞地经济”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胆探索和改革试验。深汕合作区的规划总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可用建设用地135平方公里,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山、林、海、岛、河、湖、湿地、温泉汇聚。
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坚定推进实业兴区,是深汕合作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深汕合作区坚持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19年的gdp较前一年增长23.1%,增速位列全市第一。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区已实现供地产业项目89个,其中82个来自深圳,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将提供超过6.3万个就业岗位。
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规划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雏形初现。作为深汕合作区“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重要项目——小漠国际物流港,生机勃勃。深汕海洋智慧港项目秉承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不断发展。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志士”俱欢颜。“住有宜居”是深汕人当前的迫切需要。2019年底,深汕合作区借鉴新加坡“居者有其屋”计划,积极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加快实现公共住房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在全区住房供应总量中均占比60%,全力打造育才、引才、留才的温馨港湾。截至目前,全区投入使用开元小区、创业村人才住房项目787套,全面开建10507套人才住房。
此外,深汕合作区积极调整体制机制,目前,全区已有11个区直机构、5个驻市机构、6家区属国企正式揭牌成立,正加快实现与深圳一体化发展。
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 1”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探索”到“引领”、从“先行”到“示范”,打造出一番新城崛起的亮丽成就。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拥有“深圳基因”加“创新种子”的深汕合作区,正孕育出“飞地样板”,中心区建设如火如荼,与深圳一体化步伐不断提速,未来新城指日可待。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罗瑜 兰俊 实习生 黄杰
转载自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