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相衬,汤水浓稠,入口甜香,驱散寒意。这样一碗实实在在的糖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的特色,本地人称之为地豆羹。
地豆,指的是花生,是地豆羹里最基本的原材料。做地豆羹近十年的林姨按照本地人的口味,对原材料进行了升级和改进。在厨房,林姨将备好的材料展示了出来:浸熟的花生和薏米放在一篮,洁白如同雪后的大地;煮软的红豆和绿豆盛在一起,颜色相互衬托,煞是漂亮;圆润可爱的鹌鹑蛋已经煮熟并去壳,为的是更好地吸收羹里的甜味;红枣在锅里煮着,和粉仔一起在滚水里沉浮,颇像雪天里火红的腊梅盛开。
“鹌鹑蛋和红枣是后来加的,我们这边爱吃。”林姨的丈夫李伯这样介绍。加了这两味食材后,羹的味道更多元,一整碗下肚,既暖胃又实在。
林姨每天都会做上满满一锅地豆羹,配上全手工制作的糯米粑粑,带到小漠综合市场或是渔港上去卖。“这一壶地豆羹大概能装三十碗,糯米粑粑有一百多个,基本上每天都能卖完。”林姨说。
五元一碗的地豆羹,一块五一个的糯米粑粑,分量不含糊,价格也实惠。在渔港,无论是摆摊的商贩,还是刚刚捕鱼归来的渔夫,或是刚好路过、看什么都新奇的游客,他们常常会在林姨这买上一份地豆羹,吹着海风,慢慢地品尝。入口层次丰富,红枣软烂,花生糯口,粉仔q弹,甜汤润滑……食材进入口腔,烟火气满满,驱散寒意,更浸润人心。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