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深汕属于每位市民,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紧迫感担当笃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凝聚起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强大合力,城市烟火气里吹来了文明风。
当前,全区正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冲刺倍增发展。随着辖区获评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等次以及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实现从“0至1”破局再到“1至n”裂变,全区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入文明实践活动,形成激发文明镇村创建内生动力,城乡画卷渐显更新之美。
外塑形 内铸魂 烟火气有文明风
华灯初上,走进鲘门通港路,渔港元素彩绘墙令氛围拉满,街铺林立烟火气十足,不少街坊均感慨,改造后始建于上世纪的骑楼外墙焕然一新,海的韵味更浓了。这是“五光十色”乡村示范带建设如火如荼,四镇特色街区陆续亮相,“资源业态 文明创建”呈迸发之势的缩影。
深汕构建了“1 4 39 n”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网络,区领导班子均作为服务总队成员,每个月至少1次,以志愿者身份开展村庄清洁日志愿活动。各级阵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等志愿服务,目前注册志愿者近5000人,开展了数千场志愿活动。
话剧、脱口秀、音乐会......每到星期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都会为百姓奉上“深汕星期四”文化文艺活动。面向四镇群众征集的“田园都市 人文深汕”2000幅书画作品,记录着生态人文之美。
市级文明校园鲘门镇中心小学以德育为首,积极组织开展“雏鹰争章”“爱国主义教育月”等德育主题活动。德育主任刘紫微坦言,学校将再接再厉,努力将学校打造成“精神文明的校园、美丽整洁的花园、学生成长的乐园、个性发展的学园”。
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被深圳市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双称号。逢纪念日,大批干群到此瞻仰纪念,路旁翠柏青松笔直挺立,象征深汕子弟坚毅不拔精神!
内外兼修迎巨变 文明之花绽芳华
从特区到老区,从莲花山上到深汕湾畔,深汕新时代文明特色实践基地与深汕乡村振兴驿站共建共创,形成“1 1>2”叠加效应,成为展示非遗、推广文旅窗口,线上 线下领略乡村风貌、人文民俗,美不胜收!
去年,省乡村振兴大擂台3场探村直播阅读 点赞近5千万人次,深汕丰收节文艺晚会刷屏,乡村魅力通过网络名扬四海。今年,深汕参展了第十八届文博会,“深汕杯”中国桨板总决赛在赤石河挥桨竞速,广东省马术节在玉海湾策马奔腾,欢庆三月三“红罗乌饭节”精彩纷呈。深汕15处不可移动文物“四有”保护工作已启动,龙舟赛、滑翔伞等活动,将加快标定深汕特色文化ip,擦亮宜业宜居宜游招牌。
妈祖是沿海地区民间信仰,戏曲亦在本地有深厚群众基础,走进鲘门、小漠两大渔港,礼堂庙宇人声鼎沸,据走访,两镇村民自发成立了戏曲爱好班、渔歌兴趣班,以红色故事及渔港故事为蓝本,定期演出,人气很高。
鲘门天水宫白字戏表演
5月11日,搭建了戏台的鲘门天水宫广场座无虚席,传统标旗烘托出浓郁民俗风,当国家级非遗白字戏《梁祝》《秦香莲》《大义巾帼》等经典唱段锣鼓一响,南戏七角轮番上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博得台下戏迷阵阵喝彩和掌声。
5月12日,小漠渔歌《送兄歌》等曲目在旺渔村唱响。68岁的南香村人刘仁德师傅是幕后老艺术工作者,自幼深受学佬、疍家文化熏陶,14岁开始自学乐理乐器,至今逾半个多世纪,对包括古琴、二胡等20余种乐器弹奏如珠落玉盘、行云流水。
“空闲的时候,在渔港旁组织一帮老戏友唱两段,是人生一大乐事。”刘仁德说。
“深汕到处是活跃的创造,我们鼓励剧团开展大小锣戏、民歌戏等演出,引导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白字戏艺术传承中心团长余锦程说,如今,村里文化氛围更浓了,村民精神面貌更好了。
夜宿滨海乡村小院,星辰大海开窗即现。听!归舟灯影里的深汕湾,桨声、涛声、鹭鸣编织出华美乐章,遇见深汕的美好时光。
文、图/晶报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