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11时许,深圳原创舞剧《咏春》选段登上2024龙年央视春晚。“舞蹈 武术”的热血刚劲,咏春拳与香云纱“双非遗”联袂亮相,一股精彩的岭南文化风范呈现于全国观众面前。
从b站2023跨年晚会斩获2亿播放量到2024央视春晚,《咏春》再度温暖陪伴全国人民跨年,“咏”中华文化,迎创新“春”华。从深圳出发,《咏春》赢得国内外观众一致叫好、票房一路飘红,可谓“口碑票房双丰收、出圈出海创新篇”。
密码1:根植岭南文化打造“双创”典范
咏春拳和香云纱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都是很好的挖掘点,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特色,最主要是有胆识,也有能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
密码2:照亮平凡人人性的光辉
平凡中最见感动,看过《咏春》的人都有一种能看到自己身影的感觉。
为什么?
因为《咏春》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佳作,构筑了新时代的“平凡的世界”,歌颂了普通人人性的光辉。
《咏春》以双线叙事展开。一条线讲的是叶问怀抱着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的梦想闯荡香港;另一条线讲的是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的经历,拍摄组怀抱着将叶问事迹发扬光大的梦想奋斗在电影片场。
追逐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叶问和剧组都遇到了各自时空的具体问题,面临种种困境,一度彷徨犹豫。然而,他们都坚持梦想,没有轻言放弃,全力攻坚,打败挡在前面的各种“小怪兽”,最终将梦想照进现实。
当“叶师父”怀抱“咏春堂”的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时空里,同样有人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两个时代的人相向而行,彼此呼应共振,最终交汇舞台,融于一体。他们因“英雄”聚拢,由“追光者”展开,最终落在“理想”,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
舞剧《咏春》剧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为了照亮英雄的那道光。当无数个微弱的光点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光是由无数个平凡人塑造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日子都是靠奋斗来的。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英雄!
《咏春》中,塑造了以广东武学宗师为代表的“中国英雄”形象,以“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尚武崇德精神凝聚人心、弘扬民族自信;也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每一个平凡人的创造、奋斗、团结与梦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英雄精神,是与人民、与大地深深连接在一起的。咏春拳法中的“搭桥”实则蕴含了中国传统智慧——是交流而不是断绝,是沟通而不是敌视,是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
4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是深圳人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故事’,进入新时代,深圳的文化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写就了中国舞台上的《咏春》,在经济和文化上达到了一种和谐同步。
——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宋官林
而回望过去这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一些企业面临经营压力,一些群众就业、生活遇到困难。
这些,党中央都牵挂在心。党和人民一道拼、一道干、一道奋斗,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
《咏春》让我们坚信,只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咱们大家伙儿都迎难而上、敢闯敢拼,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汇聚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洪流,让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密码3: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风从深圳来,《咏春》所到之处一票难求,广受好评,成为深圳文艺沃土孕育出的又一部现象级佳作。此番绽放于央视春晚舞台,再证其艺术价值之高,也为其接下来在更大范围内的“出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舞剧《咏春》新加坡首演反响热烈
深圳制造”文艺精品创作有其独特模式,政府、民间通力合作,主流价值观和企业的运作机制寻找到了结合点。当四面八方的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本都被吸纳到深圳,经过官方的有效引导和积极助推,为深圳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澎湃不息的动力。
——文化学者花建
舞剧《咏春》新加坡首演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