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深圳创新帮扶模式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九游会网页入口

热门搜索: 住房保障 招聘 比亚迪 企业开办
九游会网页入口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深汕
当前位置: 九游会网页入口 > 图片新闻

南方日报:深圳创新帮扶模式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无论是国家“十四五”规划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

  年轻的深圳第“10 1”区,是全市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肩负建设先行示范区历史使命的深圳,在践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上如何率先垂范?

  近日,深圳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正式印发《深圳市各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工作方案》(下称《方案》),明确任务书、施工图,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书写“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老区变特区”时代答卷增添新内涵,为建设“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注入了新动力。

微信图片_20210331085919.jpg

  为什么

  新理念催生新使命

  新阶段需要新作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到2025年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广东提出要进一步找准定位,遵循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将《意见》融入“双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等区域发展格局中,切实提高各项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性协同性,奋力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再上新水平。

  事实上,早在一个多月前的2月14日,广东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强调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月16日,广东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会议,强调今年是全省乡村振兴承上启下、开拓新局的关键一年,要推动全省“三农”工作再上新水平,奋力书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广东篇章。

微信图片_20210331085930.jpg

  是什么

  深圳10区“牵手”深汕合作区4镇30村

  深汕合作区有34个行政村、5个社区、187个自然村(村民小组),历史欠账多,基础弱、底子薄。随着体制机制调整,2019年3月,深汕合作区正式接手乡村振兴工作。

  2020年4月8日,深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要求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重点在深汕合作区开展人居综合环境大整治,加快补齐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环保等民生短板,用好乡村振兴资金,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乡村基层治理新格局。

  同年11月,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到深汕合作区调研时指出,要以都市乡村为目标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开创深汕合作区建设发展新局面。

  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部署,深汕合作区制定实施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345—187工程”工作方案(2019—2020年)》,从七大方面推出五十条举措,开展了“八村示范、全区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以及干部包村等系列工作。

  时至今日,深汕合作区村容村貌普遍有了明显的改观,村民幸福感有了明显的提升。

  发展不止步,奋蹄再向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方案》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各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合作区各村,抓亮点、创特色、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全民帮扶”的帮扶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具体帮扶模式上,根据集中连片和产业匹配原则,采取深圳市10个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合作区4镇30个村(剔除4个整村搬迁村)的模式,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做什么

  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

  五领域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需要统筹推进、久久为功。

  按照“责任化、项目化、台账化、数字化”的要求,10区(新区)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帮扶实施方案,明确帮扶重点、目标,勾画帮扶路线图、时间表,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组织提升多措发力,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利水平。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方案》指出,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根据各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引进社会力量建设产业联合体,充分盘活各村集体资源资产,进一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圳各区(新区)将根据各镇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协助各镇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各镇特色优势,引导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带动作用;优选相关龙头企业,针对各镇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等进行多方位指导,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把脉;吸纳有意向的村民进行学习、培训,形成致富带动;引进有意向的企业通过“村企合作”的模式,以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村庄的土地等资源为合作基础,探索村企共赢新模式,不断拓宽村民收入渠道。

  结合深汕合作区“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总体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将以镇为单位,由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分别结对帮扶小漠镇、鹅埠镇、赤石镇、鲘门镇的产业发展,其他各区协助配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方案》提出,将采取两地培训、委托培养、跟岗学习和组团式支教、支医、支农等多种方式,择优选派教师、医疗卫生、农技、政法、产业园区管理等方面干部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传帮带作用,培训出更多致富带头人,形成更大的带动效应。

  乡村振兴,文化当铸魂。《方案》明确,针对农村教育、医疗、法律、文化、就业等突出短板,将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交流机制,推进村规范化卫生站、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先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乡村振兴,生态作本底。《方案》强调,将在深汕合作区“八村示范、全区整治”的基础上,普遍开展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美”创建活动,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将村庄建设成为具有岭南文化底蕴、深圳特色的美丽都市乡村和乡村振兴样板村。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牛鼻子”。《方案》要求,推进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从抓好班子建设、抓好阵地建设、抓好党员教育、抓好党员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大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建好一个支部、完善一套村规民约、明晰一张小微清单、聘请一个法律顾问、搭建一个管用的村民说事平台,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

  文/南方日报记者 陶清清

【我要纠错】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