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是广东省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瞄准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广东省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试验田”,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大抓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力量参与,聚焦强县、兴镇、富村,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倍增发展年”。深汕将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抢抓《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实施的重大契机,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锐意进取、敢作善为,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打造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和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加快建成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和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百千万工程”深汕答卷。
起笔·产业经济 # 细描区域发展“动力点” #
翻开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地图,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张风劲潮涌的制造业画卷。
02东风李尔、佛吉亚、京西重工、壁虎科技等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深汕汇聚,协鑫、德方纳米等新型储能、新材料头部企业相继落户。
03湾区首个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授牌。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深汕特别合作区把“百千万工程”重要机遇转换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照省、市赋予的定位,积极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深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正向全域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城全速迈进。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主导产业加速壮大,经济动能日益强劲。
农村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基础单位,也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所在。发力“百千万工程”,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寻找乡村振兴新动能?
鹅埠镇新园村出产的生蚝肥硕甜美。近年来,新园村蚝产业通过“企业 村集体”的产业模式,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蚝产业年产值预计达1亿元。
同样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鲘门镇朝面山村开办了全区首家村集体自办的农家乐,开业以来生意火爆,即便不是周末,也有游客专程来此品尝正宗农村走地鸡、卤鹅、大肉森等特色农家菜。
在“百千万工程”的大浪潮下,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日益增强,县镇村发展的短板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举全区之力实施“百千万工程”,镇街建设稳步呈现新风貌。
美丽圩镇顺利推进,四镇各完成1条特色街区提升,因地制宜提升圩镇整体风貌,丰富圩镇文化内涵;完成4.67公里道路改造和沿街立面提升,美丽圩镇一期实现“面子”“里子”双提升;“五光十色”都市乡村示范带覆盖4镇24个行政村,新建成鹭月岛等10个节点。
“百千万工程”号角的吹响,正深刻影响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推进镇街人居环境整治,塑造美丽圩镇新风貌上的全方位振兴,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发展壮美景象正在深圳最东端生动展现。
提笔·党群合力 # 描摹基层治理工笔纹理 #
“擂茶”是深汕地区的民俗文化之一。2023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式,以茶传情,以茶兴治,赋能“百千万工程”。一方面,将擂茶这一传统民俗融入现代治理,集聚人气、拉近党群距离,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资源力量下沉,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截至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依托“擂茶会”成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27件,化解率达96.2%。红罗畲族村、百安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镇9村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数字乡村项目获评2023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优秀奖。
在“百千万工程”牵引下,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城乡发展为整体抓好全域统筹,系统谋划镇村资源共享、要素流动、服务均等、文化认同,齐头并进打破城乡“边界感”;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创新协作发展大局,在城市环境对标对齐、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方面高水平对接深圳。
01深圳中学高中园建设加快推进,今年9月将建成投用。
02百合外国语深汕高级中学、深汕实验学校、市二高深汕学校、深职大深汕校区均已开工。
03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04规划建设保障房项目17个,其中建成项目9个,共12554套;在建项目8个,共11721套。
顿笔·深化改革 # 点染城乡融合发展“均衡面” #
过去一年,步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黄金期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喜讯连连。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工作不断深入,初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农村土地不仅是村民们的家园,还关系到每个人的“钱袋子”,如何盘活闲置土地,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增收?
从过去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有短板到如今改革红利不断叠加,群众安居乐业,企业纷至沓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推动深汕蝶变。
推动“百千万工程”实施,除了苦练内功也巧借外力,企业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2年9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落户深汕,以水美村、新园村、民新村作为科研试验基地,开展新品种育种试种、优质品种示范种植、耐盐碱水稻示范种植等工作。过去一年,水美试验田高产稻亩产突破1200斤,民新盐碱地试验田“巨人稻”亩产达到1300余斤,打破广东海水稻亩产纪录。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赤石河东岸的鹭月岛,草木繁茂、群鸟翩跹,尽显大自然生态之美。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处乱石淤积、河床裸露的砂石场。“我们对这处废弃的砂石场进行生态活化利用,提升河道防洪蓄洪能力”,深汕城综集团相关负责人指着不远处的露营帐篷说,改造后这里成为了深汕新晋网红“打卡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乡村休闲产业资源丰富,乡村基础设施发达,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延伸乡村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城乡融合,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等方面大有可为。一个个崭新的乡村建设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书写。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